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中东的大片土地,就连埃及的西奈半岛都被夺走了。
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土地,以色列自然是不想再让给别人,尤其是西奈半岛,这可是亚非欧三大洲交汇的唯一陆地要点,战略意义尤为重要。再加上还有一条苏伊士运河在旁边,可以说西奈半岛就是一块风水宝地。
但以色列也知道,西奈半岛的原主人埃及,是一定会想办法收复西奈半岛的,为此在1969年,以色列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苏伊士运河东岸修建长达175公里,纵深达30—35公里的防御体系。
从这项防御体系的兵力配备和武器装备上看,想要正面拿下巴列夫防线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防线北起弗阿德港,南至苏伊士湾,在苏伊士运河东岸沿线,以色列在河堤底下埋设油管,一旦爆发战争就能点燃油管,令运河化为一片火海。
在河堤身后,是20米厚的沙堤,沙堤后面有三十多个前沿支撑点,在支撑点前面都是铁丝网和地雷。想要翻过这片障碍区占领支撑点,不会被机枪打死,也会被地雷炸死,毕竟以色列军队可不会放任埃及军队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安安心心的挖地雷。
展开剩余75%在这第一条防线的背后,还有两条防线,光是核心堡垒就修建了11个。每一个核心堡垒都是半地下的多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做骨架,顶部用铁轨和装在铁网内的石块砌成,光是厚度就达到5米,就算是155毫米的榴弹炮,都不能把它怎么样。
每一个核心堡垒都是由数个碉堡组成,碉堡与碉堡,核心堡垒与核心堡垒之间相互配合,指挥室,住处,瞭望哨,射击阵地应有尽有,光是自己储存的弹药和粮食,就足够使用一个月以上。
这条防线最大的秘密武器就是,一旦埃及渡过运河发动攻击,以色列就能通过各个碉堡储存的石油以及喷油机,将石油喷到运河水面,然后利用点火装置点燃石油,这样整个苏伊士运河水面就会产生熊熊大火,成为阻碍埃及进攻的最好天然屏障。
想要收复西奈半岛,巴列夫防线是必须要占领的,不然埃及就得通过海军护送陆军,绕道巴列夫防线的背后进行登陆作战。但显然以埃及的海军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因此他只好老老实实的想办法,看看怎么办才能从正面突破这条以色列的马奇诺防线。
前面说过,巴列夫防线在苏伊士运河的东岸是沙堤,简单理解就是用沙子堆建起来的围墙。如果先用飞机大炮轰炸个几天几夜,防线是没了,但沙子还在啊!毕竟那可是一条平均高度25米,最高60米,宽度20米厚的沙堤啊。
就算真这么做了,想要让大部队涌入巴列夫防线,埃及就必须将某一块区域的沙子全部搬走。但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想要开辟一条通道就必须搬走1500立方米的沙子,这就需要推土机的帮助,还得不止一台。
但以色列可能让埃及安安静静的搬沙子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当时的埃及,哪怕再想收复西奈半岛,也只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
终于的,到1971年6月,埃及有一位年轻的工程兵说,既然炸药不行,那可以用水啊!弄几台高压水枪的机器对着沙堤拼命喷射,肯定能从沙堤那打开一个缺口。更何况苏伊士运河离沙堤那么近,压根都不用考虑水的问题啊!
就这么的,这项建议传到埃及军方的高层,几个指挥官一想,对啊,这小伙子真有天赋!一番讨论下来,埃及军方马上派人拿着钱到英国和德国购买了450台最先进的高压水泵。
1973年10月6日,一切都准备完毕后,埃及先是向巴列夫防线狂轰滥炸一番,随后就把高压水泵推上前线,一大群埃及军人控制着高压水枪不断向沙堤喷射,以色列瞬间就懵了,因为在高压水枪的浇灌下,他们的沙堤就跟纸糊似的,一沾上水就会迅速塌陷,上面的士兵武器要是运气不好,都会被泥沙给掩埋住。
就这么的,几百台高压水泵不间断的扫射5小时,埃及就开辟出60多个通道,连推土机都不用上来搬沙子的。紧接着,埃及大部队压上来发起猛攻,仅仅只用1天,以色列这条马奇诺防线就全面失守,而埃及在这场战斗中的伤亡,仅仅208人!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在这场战斗中也成为巴列夫防线的克星。因为这场战斗,以色列在世界战争史上给人们留下一段笑话,给残酷血腥的战争,增添了些许笑料,也算是一个贡献吧。
发布于:天津市